白条草蜥

Takydromus wolteri   Fischer
   

  20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颔片4对,鼠蹊孔1对;体背和体侧均具二条纵行白纹;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2.5倍。
形态 体型圆长而稍扁平,头体长38—66(平均50.5) mm;尾长45—130(平均94.52)mm,平均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左右;头长9.5—16.0(平均11.2) mm,头宽5.7—7.6(平均6.5)mm,头高4.8—6.3(平均5.5)mm,头长为头宽的17倍,头长为头高的2倍。
吻鳞宽大于高,正背中间突出,并与鼻鳞、额鼻鳞相接;鼻孔开口于鼻鳞的后下缘,鼻孔的后下缘接后鼻鳞和第一上唇鳞,后鼻鳞较小,略呈三角形;颊鳞2枚,后鳞比前鳞宽大,而高度几乎相等;额鼻鳞单枚,多数前端圆钝,后端突出呈箭形;2枚前额鳞内缘相接,其前后缘多呈楔形突出,前额鳞的大小和形状与额鼻鳞相似;额鳞单枚,长大于宽,呈盾状六角形,前缘接于前额鳞,后缘与额顶鳞相接,两侧的外缘微凹并与第二、三眶上鳞相接;眶上鳞4枚,第一、四枚小,颗粒状,特别是第一枚很小,第二、三枚宽大,四鳞联在一起近于菱形,其外缘与四枚上睫鳞相接(眼、睫鳞之间有小鳞),内缘与前额鳞、额鳞、额顶鳞、顶鳞相接;2枚额顶鳞呈不规则的五边形,和前额鳞大小几乎相等,内缘相接;顶鳞长大于宽,其长和额鳞相近,前缘与第四(少数也与第三)眶上鳞、额鳞相接;两顶鳞被顶间鳞和枕鳞相隔开;顶间鳞长大于宽且前宽后窄;枕鳞较小呈颗粒状。颞鳞平滑较小;耳孔上前缘有一半月形长鳞;下唇鳞6—7枚,通常7枚,第五枚最长大;下唇鳞5—6枚,多数为6枚;颏鳞较大;无后颏鳞;颔片4对,由前向后逐渐增大,前2对内缘相接,后2对被颈下细鳞分开。背鳞较大,均具强棱,7—8,7行者中间1行较小,8行者中间2行较小。腹鳞8行,平滑,仅外侧1或2行微起棱。体侧除腰部左右具4行较小棱鳞外,皆为颗粒状鳞。肛鳞1片,大而平滑,两侧各有1片小鳞。鼠蹊孔1对。第四趾趾下瓣双行19—22对。尾鳞为强起棱的矩形大鳞,纵行成棱线,横行成环状。
体色变化较大,灰褐色、淡灰色、土黄色、棕灰杂以黑褐色。腹部灰白色。背侧从顶鳞后缘开始至尾部1/3—1/4处,有2条白色纵纹,每条由1行完整的鳞片和该行鳞片左右相邻的各半个鳞片所组成。体侧左右也各有1条较狭的白色纵纹,这两条白色纵纹分别起自两鼻孔后下缘,经颊鳞、上唇鳞相接线的上缘、眼下、耳孔下缘、肩关节上缘后延,通过体侧颗粒状鳞的下缘和腹侧棱鳞的上缘,穿越股关节,直达尾的1/4—1/5处,然后逐渐消隐。
查看标本 吉林汪清、辽宁本溪等地17 ♂♂ 27 ♀♀ 共44号。

大小

体型圆长而稍扁平,头体长38—66(平均50.5) mm;尾长45—130(平均94.52)mm,平均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左右;头长9.5—16.0(平均11.2) mm,头宽5.7—7.6(平均6.5)mm,头高4.8—6.3(平均5.5)mm,头长为头宽的17倍,头长为头高的2倍。

生物学

多生活在荒山灌丛,杂木林边缘、山坡、田地等处;善于攀草爬树,常在草或树上捕食、休息。一般4月中旬开始出蛰,这时多见于草堆、草捆、枯枝落叶下;雄性出蛰比雌性和幼体早;入蛰时成体较早,幼体较晚。白条草蜥的食性较广,从胃检中发现有蛾类、蜘蛛、蝗虫类和昆虫的幼虫。其取食行为是当发现食物时昂头注视,随即突然猛一口咬住食物的近头端,然后边咬边移至头部,连续咬数口,致死后将食物吞人;一般吃活着的食物,有时也吃死不久的新鲜食物,一个蜥蝎咬死未吃,另一只可以拣吃。在笼养的条件下,每条每日可食入0.36 g,约为体重的1/13左右。饮水次数较少,但每次饮水的时间较长,曾见一次饮水时间达35秒。出蛰后5月初蜕皮一次,在捕食旺季(6—9月)又蜕皮一次。蜕下的皮不完整,它蜕皮的方式是从颈部枕后颗粒鳞处开始破裂;头部鳞片从枕部往前蜕落,月同体则自一侧先破裂(多为右侧),但背、腹和另一侧连在一起;四肢和尾基部蜕下的皮较完整,且多数和胴体蜕下的皮连在一起,蜕一次皮的时间一般为3—4天,蜕皮期间照常捕食。交配季节在5月初到5月中旬,一般多在下午2时,气温23—25℃,交配时,雄性咬住雌性的腰、腹部,只见一侧半阴茎插入泄殖腔内;产卵从5月末到6月中旬。产卵前表现不安,并开始打洞,用头左右前后拱土,前肢往后扒土,约20—35分钟可以打成一个直径14mm,深80mm,斜度为45°。一般打完洞一小时后开始产卵,产卵时,尾插入洞中,躯体也大部分缩入洞中;头贴地,尾基翘起,后肢登土,产1枚卵稍歇1—2分钟,再产下一个卵;一般产完一窝卵的时间14—30分钟,产完卵即有扒土盖卵的行为。产4—9枚卵,平均为5.5枚,卵的大小为9.5mm × 4.5mm—11.5mm × 8.0mm,平均为10.3mm ×6.9mm ;卵重0.25—0.32g,平均为0.26g。孵化期为33—39天,平均为36天。在孵化期中,卵径逐渐增大,卵的重量也增加,卵从长圆形到后来变成近圆形。卵的长径和
短径由刚产出平均为10.3和6.9mm,当孵化到34—36天时则卵的长径和短径分别达到了14.9mm和11.76mm,是刚产出卵大小的1.43倍和1.74倍,其增大率分别为0.538和0.791;卵重也增加,当孵化到将破膜时,卵重可达原重的3倍以上。当孵化期结束时,幼体用吻部拱裂卵壳(卵的小端)破壳而出,便能迅速爬行,出壳2天开始捕食,3天后见饮水。刚孵出的幼体(35只)体重0.21—0.31g,平均为0.286g;头长6.5—8.5mm,平均为7.90mm;头宽3.5—4.5mm,平均为4.0mm;头高2.8—4.0mm,平均为3.4mm;头体长22—26mm,平均为24mm;尾长30—41mm,平均为36mm;前肢长7.8—11.0mm,平均为8.6mm;后肢长8.6—11.8mm,平均为9.9 mm。从刚出壳幼体和亲体相应部位量度之比(头长为67%,头宽为57%,头高57%,头体长为44%,尾长为40%,前肢为51%,后肢为46%)可以看出,胚胎时期头部和四肢发育较快,似可说明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具优先发育的特点。幼体初生的第一个月生长迅速,以后趋于平稳。

生境信息

多生活在荒山灌丛,杂木林边缘、山坡、田地等处;善于攀草爬树,常在草或树上捕食、休息。一般4月中旬开始出蛰,这时多见于草堆、草捆、枯枝落叶下;雄性出蛰比雌性和幼体早;入蛰时成体较早,幼体较晚。白条草蜥的食性较广,从胃检中发现有蛾类、蜘蛛、蝗虫类和昆虫的幼虫。其取食行为是当发现食物时昂头注视,随即突然猛一口咬住食物的近头端,然后边咬边移至头部,连续咬数口,致死后将食物吞人;一般吃活着的食物,有时也吃死不久的新鲜食物,一个蜥蝎咬死未吃,另一只可以拣吃。在笼养的条件下,每条每日可食入0.36 g,约为体重的1/13左右。饮水次数较少,但每次饮水的时间较长,曾见一次饮水时间达35秒。出蛰后5月初蜕皮一次,在捕食旺季(6—9月)又蜕皮一次。蜕下的皮不完整,它蜕皮的方式是从颈部枕后颗粒鳞处开始破裂;头部鳞片从枕部往前蜕落,月同体则自一侧先破裂(多为右侧),但背、腹和另一侧连在一起;四肢和尾基部蜕下的皮较完整,且多数和胴体蜕下的皮连在一起,蜕一次皮的时间一般为3—4天,蜕皮期间照常捕食。交配季节在5月初到5月中旬,一般多在下午2时,气温23—25℃,交配时,雄性咬住雌性的腰、腹部,只见一侧半阴茎插入泄殖腔内;

繁殖特征

交配季节在5月初到5月中旬,一般多在下午2时,气温23—25℃,交配时,雄性咬住雌性的腰、腹部,只见一侧半阴茎插入泄殖腔内;产卵从5月末到6月中旬。

国内分布

我国分布于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江西、福建